Kevin2.0™

公众号:小K杂志社\摄影师\杭州\ 微信:kevintwo

自己多做一点,让自己专业一点



在互联网大公司里面做事情,有一套流程,流程中有一些角色,举个例子:运营提出一个需求,给到产品策划,产品策划会了解需求的 轻重缓急,需求背景,需求可能性建议、需求来源、目的、时间预期等 这些信息,后面就是思路跟需求方讨论,做调研、梳理、拆分、流程这些专业的事情,后面整个方案过程中不断确认讨论调整,表现出专业的反馈能力,再接下来就是交互、设计、排期、研发、测试、上线、复盘这些常见的过程,当然过程中需要在关键节点跟进,解决问题。

实际上这套流程看起来没有大问题,流水线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关键作用,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。看上去似乎很和谐,没啥毛病,不过我认为,如果在心理上行为上,对流水线产生依赖,会影响自己的发展。

因为没有参与后续的跟进,或者对需求不太了解,会失去了一些深入的思考机会,要知道思考过,才能吸收和提升,被动理解和执行,只会成为执行机器。比如需求是如何产生的,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,有什么竞品,这个事情有多重要,这个事后期如何判断是好是否,有哪些指标证明;需求是如何实现出来的,没有自己实际操作过,这个设计如何从一个需求变成一个最终的设计,从没有动脑想过,研发有什么困难,有没有更好的现实方式,完全不管……这样,渐渐失去了判断力,变成一个只能在大公司生存的人,换一个流程不太完善的团队,就什么都推动不了。

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,我推崇这样一套做事方式 :结果导向,跟进到底,你不行我来干的做事方式。


具体提出这样的要求:  


1、从心态上变化,把这个事情变成自己的

这种心态要彻底转变,必须认为这个事情是我的,我要去完成这个事情,必须做到推动这个事情的发展,拿到最后的结果。所以从需求的层面,需要多做思考,所谓多思考就是要做到对需求的背景、需求来源、想最终做成什么、有哪些调研、哪些数据指标来评估这些需求,做足够多的准备,风险评估,上线后如何评估这个事情好与否都要想到,想到不够,要去落实才会变成自己的,事情这样自己多做一点,才能成长、并推动需求更快落地。

我认为需求接受方也喜欢这样的需求提出方,更具体的需求描述,连调研报告都带过来了,有理有据,上线后如何评估都想好了,答应人家上线后多久给出评估报告,人家不会不待见你,他会在专业方面,争取做得比你更专业。

我经常听到一些新人提出的需求,连需求都说不清楚,一句话里面包括几个需求的情况非常多,需求解读拆解没做到,连逻辑都说不清楚,缺乏一种多想一点,多准备一点,站在别人立场想事情的做事方式,我认为这样是不行的,这样的需求推动能力,一句话一个需求,甚至一句话几个需求,等着别人来分析拆解,调研,只是一个初级需求提供方,我希望作为需求提出方,多思考,多调研,在给同事提需求时,多做准备,拿出点专业主义精神出来。

当然为了这个事情能拿到结果,你必须推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,来保证这个事情的结果,换句话说,做了一堆拿不到结果的事情,还不如选择一件能有好结果的事情来做。


2、自己多做一点准备,多花一点时间

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运营、不是产品、不是交互、不是设计师、不是研发,可以不管其他人的事情,不深入了解对方的工作和时间节点,也不帮对方解决困难,我认为这种是错误的认知。

我在公司曾经的岗位是产品策划,做过产品化运营活动策划、反垃圾逻辑、写过文章、写公众号、做过内容推荐小编、做过产品策划、产品设计、banner图、交互稿、还自己买过服务器,搭建个自己的个人站点,做过html页面切图、建个人网站这些事情、做过线下活动策划、甚至线下活动的主持、当然也是摄影师,所有这些事情加起来,才是我。

所有这些事情的锻炼,全是为了完成某些事情而锻炼出来的,都是为了结果,过程中缺少的资源、方法、能力,没办法时只能自己补充,或者找人来补,这是提高事情能拿到结果的必要过程。

举个例子:当时LOFTER要做模板平台,我花了极多的时间去找模板,对比模板,目标超过200套模板,全国最好的个人主页模板平台(当然这个目标放在现在看来是值得推敲的),看了上万个模板设计,找到模板通用的特点,比如头像、描述、翻页、导航这些基本元素,最后才能对设计师提出要求,哪些要,哪些不要,都有明确要求,并在设计过程中跟设计师不断打磨,甚至有些模板是我自己设计出来的,当然这个过程也在影响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师,后来这些设计师跟我关系都很好。这个事情完成后,我对设计判断力有了大的提升,对设计师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深入了解。

我认为推动一个事情,必须多花些时间进去,要了解其中的细节,甚至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,比如,要做好一个设计,就必须在优秀的APP中,找到解决同类需求的各种设计解决方案,并有能力挑选其中最好的,能说出好在哪里,这是找到更好设计的方法之一,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,工作中,要积累大量的经验。这就需要一种吸收优秀方案为己有的能力,这需要大量思考,每次看到好的设计,都会思考一下如何与自己产品结合,思考得越深入,吸收得越多,经验就越丰富,不加思考的收集,只是截图留着以后看,当然是不够的,不断主动思考,经验才会变成自己的。

所以,要做好方案,做最好的设计,必须看足够多解决方案,在解决方案中找到最好的,需要看足够多才有判断什么是最好的能力,这叫判断力,拿到最好的之后,要么做到最好的水平,要么突破最好。


3、杜绝只提不跟进现象

提出需求很兴奋,提完不跟进的现象很多,在脑暴阶段可以开放的讨论,一旦认领时,就会有不少人不愿意参考其中,而参与其中的人,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,举个负面的例子:有些时候,我问及一些事情,对方会跟我说“这个事情已经跟XXX提了”,我差点没忍住骂一句“FUCK!”出来,这个事情已经跟誰提了,根本就不是结果!这个事情现在怎么样,推进到什么程度,自己有什么思考,做了什么准备,现在有什么困难,才是正确的反馈内容。

“这个事情已经跟誰提了”,反映出了一种现象,一种把事情给了其他人,其他人什么情况我不管的现象,这种现象在大公司里面经常出现,我是很讨厌这种做事方式的。这种推脱责任的行为遇到一次骂一次。

跟进一个事情,必须清楚这个事情的逻辑、目标、如何反馈进度,每一个过程时间节点都要去跟进,能做到在数据或者其他方式上做客观判断,比如数据指标有哪些,或者产生什么影响。

这反映一个人的负责心,项目管理能力,跟进事情的态度,对结果导向这件事情的认知程度。


4、对结果负责,最终能完成复盘

复盘的习惯会因为事情多而减少,或者因为数据资源的缺失而减少,实际上这会损失很多机会,把这个事情做到更好的机会,拿这份报告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。

不做复盘,不输出这个事情总结,代表对这个事情不重视,仅仅只是提了这个想法,把事情做了而已,如不做这样的分析和输出,一方面得不到研发方的支持,一方面自己的经验没有增长,也没拿到最终的结果。事情的结果是需要有一个定论的,定论就需要负责人站出来,输出报告,复盘,输出。

小的功能结论可能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结论,大的就需要做一份PPT来跟团队介绍。

我经常在当面试官时,会针对对比方做过的事情, 追问这个事情的数据表现,有些人能回答出来,有哪些数据来说明这个事情做了是对的,并能拿数据出来,通常关注这种复盘总结的人,是对结果比较负责的,而通常答不上来的人,对结果不够负责,或者他并不对这个事情负责,他说这个事情是他做的其实是对事情认知不到位,没结果怎么能说自己做过呢,这种也不太可能成为我团队的成员。


5、给你的合作伙伴提出高要求,达不到我来干

我认为一种“你不行我来干”的精神是可贵的,虽然这样做很容易产生冲突,但我认为需求推动方需要有一种不拿到结果不罢休的精神。“我来干”一方面需要自己加强思考和锻炼专业能力,也需要积累一些自己的人脉资源。

举个例子:这个方案不行,你知道又说不出来,因为自己不够专业,这时可以私下请教一些更专业的人员,拿到更明确的方案建议,再跟你的合作伙伴沟通(别忘记答谢支持你的专业人员);又或者你拿着这个方案,自己动手改改,做出更理想的方案,再跟你的伙伴沟通。

这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,一方面也对你的伙伴提出更高的要求,我认为这对双方都有好处,我并不排斥这种做事方式。


6、别因为研发资源排期紧缺,而不去策划方案

研发资源是研发资源的事情,方案策划是方案策划的事情,很多需求方容易把没人研发而不去做方案初期的准备,这是极度不对的做事方式,拿这个理由来说事情没进展,只能遇一次骂一次。

研发资源需要拿着方案去争取,如果没有这种精神,并不是结果导向的做事方式,这点做不到,就别谈什么其他打高绩效分、提晋升的事情。

需求方,必须做到需求先行,能力范围内解决好方案本身的初期准备,并做到方案足够好,能让研发团队、主管,甚至争取更高的高层认同这个方案,做到这点,争取资源,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,可以调整资源,可以砍掉一些不好的方案,来做这个准备充分、能带来绩效的方案。我相信研发团队是愿意做准备得非常充分,并能带来正面影响的方案的。

所以说事情的优先级是争取来的,等着研发给你做一个没想清楚事情,这并不专业。

-------------

自己做更多一点,推动事情落地的同时,帮自己想事情想得更仔细,是在帮自己成长,也是在帮伙伴、团队、产品成长。


评论

热度(31)